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家里的老一辈,吃完饭刷会儿短视频就睡了,清晨六点已经在公园里锻炼了,这种生活方式听起来既现代又遥远。
但对打工人来说,这几乎不可能,晚上八点,可能还在加班,或者在地铁上,睡满8小时更是难上加难,睡前刷几个短视频,睡眠时间不知不觉就减少了。
研究表明,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最低,很多人熬夜时会担心心脏问题,医学界一直在研究睡眠质量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系,收集了103712名参与者的睡眠数据,排除无效样本后,他们获得了约8.8万份有效数据,并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5~7年的随访。
参与者中报告了3172例心血管疾病,分析数据后,研究人员在2021年将结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上,结论显示: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与最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即使在控制了睡眠时长、规律性和已知风险因素后,这一关联依然存在。
从心血管健康的角度看,晚上10点到11点是最佳入睡时间,过早或过晚入睡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10点到11点入睡的人相比,10点前入睡的人发病率高出24%,11点到12点入睡的人发病率高出12%,午夜12点后入睡的人发病率高出25%。
每天睡够8小时是我们从小听到的建议,但工作后很难实现,工作日加班,休息日娱乐,很少能睡够8小时,但如果每天能睡7小时,从健康角度看,可能已经足够。
2021年,一项涵盖约32万参与者的研究探讨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四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率和主要原因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结论显示,不论男女,7小时睡眠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的最低关联,也就是说,每天睡7小时,健康收益最高。
睡太久反而不好,研究发现,睡眠时间10小时或更长,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最密切。
最佳睡眠时间段是晚上10点到11点入睡,早上5点到6点起床,对上班族来说,这个作息有一定挑战,但可以尝试调整。
以下是一些可执行的建议:
1,提前睡前流程: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可以比平时提前1小时完成洗碗、倒垃圾等家务,提前半小时进入睡前流程,如洗澡、洗漱等。
2,做些平静的事: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可以看书或听舒缓的音乐,减少刷短视频,如果非要刷,可以选择语速语调一致的长视频,困了就放下手机。
3,调整饮食:下午晚些时候避免喝咖啡,或只喝低因咖啡,睡前不要饮酒或吃太饱。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每天准时入睡,一个月总有几天因为心情不好、加班或放纵而熬夜,如果已经晚睡,不必为晚睡本身焦虑,作为普通打工人,先争取早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