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发布
我发布的 我的标签 发现
浏览器扩展
斑点象@Edge

大部分中国人乳糖吸收不良,为何牛奶还是如此普及

乳糖是一种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通过乳腺分泌产生的生物物质,它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属于双糖,人体可以代谢半乳糖和葡萄糖这两种单糖,但分解乳糖需要乳糖酶的参与。

乳糖酶在哺乳动物幼崽体内存在,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导致乳糖不耐现象,哺乳动物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无法消化母乳中的乳糖,必须断奶并自行觅食,这是自然规律,任何哺乳动物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如果不遵循这一规律,母体可能会养育出无法独立生存的后代,这对物种繁衍不利,乳糖不耐并非疾病,而是一种自然的调节机制。

人类通常在出生后半年到一年内经历这一过程,这也是断奶的适宜时间,之后,婴儿在生物层面上可以完全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乳糖不耐不会对幼崽造成永久伤害,只会引起短暂的不适,如果乳糖不耐导致严重后果,这种机制就不会被保留下来。

乳糖不耐的不适主要体现在肠道内,乳糖分子较大,无法透过肠壁,只能在肠道内移动,肠道中的细菌大多无法处理乳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原本负责消化营养的细菌无法正常工作,未代谢的物质随粪便排出,引发腹泻,部分细菌尝试分解乳糖,产生气体,导致放屁。

对哺乳动物和早期人类来说,这种不适并不构成严重问题,约几千年前,欧洲部分人群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乳糖酶持续分泌,这一突变在人类掌握畜牧技术后成为优势,因为人们可以饮用其他动物的奶,乳糖的消化吸收增加了能量摄入,提高了生存效率。

目前欧洲地区乳糖不耐人群比例低于10%,而东亚地区乳糖不耐比例较高,即使在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和藏族中也是如此,尽管具体比例存在争议,但乳糖不耐在东亚人群中普遍存在。

经常饮用乳制品的人乳糖不耐症状可能较轻,长期饮用乳制品后,部分人的肠道菌群会适应乳糖的存在,肠道菌群可以被视为人体的一部分,当乳糖持续进入肠道,能够代谢乳糖的细菌逐渐成为优势菌种,帮助缓解乳糖不耐带来的不适。

草原牧民通过制作奶酪解决了乳糖问题,奶酪的风味因发酵菌种不同而各异,但这些细菌都能利用乳糖进行代谢,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即使不制作奶酪,牛奶在自然放置过程中也会发酵变酸,牧民通过收集可口的酸奶作为菌种,继续制作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较低。

现代技术可以更容易地去除乳糖,例如通过添加乳糖酶将乳糖分解为单糖,使乳制品更甜且不易引起腹泻,乳糖不耐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并非严重问题,过去五千年如此,未来五千年也不会改变。

我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