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发布
我发布的 我的标签 发现
浏览器扩展
斑点象@Edge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哲学研究 孔明安,谢宇星 《资本论》中的视差辩证法 谭 勇 商品抽象、现实抽象与思维抽象——《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的三重抽象探析 02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贺 臻 收入分配第二个主流的更早源头与收入分配的最优标准 申 烁,罗朝阳,李雪松 国际营商环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郑向杰 数字化转型、知识效应与企业技术创新 03 法学研究 任瑞兴 论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 丁朋超 我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机制的反思与完善 聂志海,王 勇 论合作制公证机构的法律性质 04 历史学研究 高有鹏,张潇研 司马光风俗思想述论 高一萍 以“父母在,不远游”管窥汉代“以孝治天下” 张 静 先秦两汉闵子骞德行形象构建论考——兼论先秦儒家恕道思想 05 文学研究 高旭东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文学与哲学 刘德飞 从《怎么办》到《地下室手记》——对话理论中的“跨文本对话”与语言修辞 郭方云,郭艳雯 尼采式悲剧精神的反式书写——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为例 白 金 “靖康之难”的文学表达与文化记忆——以南宋汴京诗为中心 吴留营 晚清闽台诗人疫灾书写的多重向度与叙事演进 谢 丽 文以致治与符号建构: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 06 语言学研究 丁喜霞 “首级”的内部结构分析——兼论“名+量”式复合词的认定标准 07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曾小燕 东南亚行业中文教育现状、特点及发展策略研究 陈宗花 20世纪90年代师范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发现及历史意义 邵伟婷,雷江华 新自由主义视域下美国融合教育之实践反思 中宣部与教育部“双建设”栏目 08 编辑学研究 “聚焦编辑主体研究”专题(2篇) 段乐川 编辑家精神:内涵意蕴、认知维度和研究范式——以《戴文葆书信集》为中心 刘英翠 中国特色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泉源与现实启示——以《当代编辑学家学术思想研究》为中心 何云峰 基于“五性”评价模型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 哲学研究 孔明安,谢宇星 《资本论》中的视差辩证法 摘 要: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如果从研究对象和视差的视角看,《资本论》的辩证法也可以被视为视差辩证法:它具体表现为货币之视差、剩余价值之视差等。视差乃是观察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差异。这一差异既取决于主体,也依赖于客体之不同。因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而在“实证客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就形成了视差的辩证法。视差辩证法通过直面这一视差,把握视差现象背后的“现实”,同时又站在视差“现实”的基础上对仍处于“视觉欺骗”阶段的观察予以批判。从这一视角看马克思对货币和剩余价值的考察也是视差辩证法的体现。 关键词:视差辩证法;《资本论》;货币;剩余价值 谭 勇 商品抽象、现实抽象与思维抽象——《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的三重抽象探析 摘 要:有关《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中涉及的商品抽象、现实抽象和思维抽象的研究颇为不足,而这三重抽象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以及批判地把握资本主义极为重要。商品抽象涉及商品形式抽象、价值抽象和交换抽象。现实抽象的典型代表是商品抽象,是人们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行为抽象。思维抽象与现实抽象恰好相反,源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其典型代表包括数学知识、自然科学概念。现实抽象可以向思维抽象过渡并影响思维抽象,其关键在于:1.两者都具有形式性特征;2.货币所导致的社会-综合为现实抽象过渡到思维抽象铺就了道路;3.借助于“第二自然”这一中介,现实抽象得以过渡到思维抽象。三重抽象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抽象网络,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抽象统治的关键。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才能从这种抽象网络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资本论》;商品抽象;现实抽象;思维抽象;资本主义批判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贺 臻 收入分配第二个主流的更早源头与收入分配的最优标准 摘 要: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五分位数和倒U 理论都属经验方法而缺乏理论支持,对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实践支持力不足。收入分配第二个主流更早的源头是埃奇沃思1877年创立的“不平等分配法则”,并据此提出4个分配的最优标准:最优分布曲线、基尼系数、分类比例、橄榄构型标准;同时发现。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并未出现哑铃型分配结构。 关键词:收入分配;第二主流;埃奇沃思法则;最优分类比例标准;最优橄榄构型标准 申 烁,罗朝阳,李雪松 国际营商环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 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进一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考察了营商硬环境和营商软环境对企业TFP影响的异同并进行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对中高收入国家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大的边际影响。因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水平是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激发企业与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营商环境;营商硬环境;营商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全球上市公司 郑向杰 数字化转型、知识效应与企业技术创新 摘 要: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发展动能,对促进企业间知识流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上市企业2008-2020年披露的年报数据,利用爬虫技术识别获取“数字化转型”关键词以度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知识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知识多元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知识多元化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影响;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强度,知识流入与知识流出对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知识流入比知识流出的中介效应程度更高。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知识效应;知识多元化;知识流动 法学研究 任瑞兴 论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 摘 要:在当今风险社会的数字时代,法律的安全价值引人关注,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值得探究。从社会结构转型、安全价值观念变迁与法律形态转变的宏观视角观察,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样态:义务本位型路径、个人本位权利型路径和社会本位权利型路径。这三种路径分别生成于压制型法律形态、自治型法律形态和回应型法律形态之中,相应地分别体现着秩序型安全价值观、自由型安全价值观和综合型安全价值观。目前我国的法律形态正在由自治型法转向回应型法,安全价值观念正在从自由型安全价值观转向综合型安全价值观,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样态呈现为由个人本位权利型路径向社会本位权利型路径的转变过程。针对我国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优化综合型安全价值观念、健全回应型法律形态、调适法律的安全价值实现路径具体样态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安全;价值观念;法律形态 丁朋超 我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机制的反思与完善 摘 要:通过检视既有制度及实践发现,我国现有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机制存在程序启动权属不明、递进式启动方式欠妥、前置程序适用不当等问题。虽然域外证券群体诉讼区分为私人执法模式和公共执法模式两类,但将司法审查嵌入证券群体诉讼的启动阶段、采用平行式的启动方式是其通行做法,且制度的良好效果已被实践证实。我国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机制可从增设启动阶段的司法审查机制、变更递进式启动方式为平行式启动方式、宽松选案规则中前置程序的要求等三个层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启动机制;递进式;选案机制 聂志海,王 勇 论合作制公证机构的法律性质 摘 要:关于合作制公证机构的法律性质,《公证法》和公证改革文件缺乏明确回应,学理上对其认识也存在纷争和理论局限。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是捐助法人的一个子类型。合作制公证机构是否应定性为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本质上乃是其能否定性为捐助法人的问题。决定合作人能否依出资份额取得分红的关键因素是合作制公证机构目的事业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决定其出资份额能否被继承的关键因素是合作制公证机构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与组织形式的人合性。合作制公证机构的构造条件与财团法人存在根本差异。合作制公证机构应当被认定为非法人组织中以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的专业服务机构。特殊的普通合伙在组织构造、财产基础和责任承担以及目的事业方面与合作制公证机构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合作制公证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特殊的普通合伙;捐助法人;特别法人 历史学研究 高有鹏,张潇研 司马光风俗思想述论 摘 要:在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中,司马光的政治倾向往往受到更多关注,而其风俗思想则较少被探讨。司马光从其社会观、历史观出发,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与社会风俗密切相关。鉴于风俗的重要作用,司马光积极谋划治理之策,移风易俗,冀望形成他所追求和认同的和厚风俗。司马光的风俗观念集中体现为“安固守常”,此风俗观念兼有历史局限性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司马光;风俗思想;国家政治;民俗文化 高一萍 以“父母在,不远游”管窥汉代“以孝治天下” 摘 要: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本意是父母在世不离家远游,若要远游就必须有确定的去处。但在崇儒重孝的汉代,该言论并没有成为远游的观念羁绊。因为远游多为政治使命,而“孝”经汉代改造后,成为“忠”的起点,“忠”成为孝的终点,实现了“忠孝合一”,从而使家庭伦理上升为治国策略。汉代“以孝治天下”取得了成效,但也有弊端。 关键词:汉代;远游;孝治天下 张 静 先秦两汉闵子骞德行形象构建论考——兼论先秦儒家恕道思想 摘 要:《论语》“孝哉闵子骞”章的语境实为闵子骞齐家故事。先秦两汉人正是在此语境下构建闵子骞的孝子形象。对先秦儒家而言,有德行就是能在实际生活中践履恕道。恕道是孝子形象与德行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闵子骞不但能在家庭成员间践行恕道,而且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特别是君臣、师生关系中,也能践行恕道,成为德行的出众者。闵子骞在孔门德行科,名副其实。 关键词:《论语》;闵子骞;德行;恕道 文学研究 高旭东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文学与哲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制约着竖立其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侧重点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解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历史理论,因而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不如分析文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多,倒是在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文学与哲学关系的反而较多。马克思关于文学与哲学分析的深刻之处,在于消除异化劳动而将人类在审美中求得身心的愉悦作为普遍性。恩格斯在青年时代的文学批评中分析过很多当代作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也曾将文学与哲学混而为一地相提并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学;哲学;跨学科 刘德飞 从《怎么办》到《地下室手记》——对话理论中的“跨文本对话”与语言修辞 摘 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阐释话语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确证。但是,作为阐释话语的对话理论对语言符号社会性价值的强调易造成其与小说独立审美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小说文本中语言符号的社会和历史声音,不仅受到语言修辞的干扰,以致于作者无法将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彻底地灌注到小说的修辞体系之中,而且在小说修辞的涂抹和修饰下,作者原有的社会价值立场甚至发生了形变和意义增殖。 关键词:修辞体系;作者立场;对话 郭方云,郭艳雯 尼采式悲剧精神的反式书写——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为例 摘 要:尽管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哀歌式形而上书写揭开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大幕,但其表征程式及深刻寓意极少为英美学界关注。以艾略特熟知的尼采名作《悲剧的诞生》作为逻辑推演的背景知识框架,探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尼采式悲剧精神的反式书写,对于艾略特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思想溯源及艺术表征意义。研究发现,诗内的意志瘫痪和自我分裂两大悲剧性表征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二元对立冲动形成反面意指。此种尼采式悲剧精神的降格式诗歌演绎不仅揭示了西方早期现代文明的矛盾性特征,而且以精神悖论的方式凸显了现代文明嬗变过程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最终赋予英美现代诗歌新的悲剧精神洞见。 关键词:《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尼采;悲剧精神;反式书写 白 金 “靖康之难”的文学表达与文化记忆——以南宋汴京诗为中心 摘 要: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观点,将人类的文化记忆分为四十年、八十年两个边界值。南宋不同时期诗人对北宋故都汴京的文学书写演变轨迹也与此吻合。徽宗、南渡文人等“靖康之难”亲历者,以亲历或记忆中的汴京城为抒情对象,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刻思念;而成长于南宋的诗人,则更多以想象的方式描绘故都,抒发恢复之志;南宋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复国理想破灭,对故都汴京的文化记忆消退,一些诗人笔下的汴京诗也逐渐走出了“靖康之难”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南宋;诗歌;文化记忆;汴京 吴留营 晚清闽台诗人疫灾书写的多重向度与叙事演进 摘 要:以诗歌为载体反映灾难以及寄托对罹难者的哀思,是历代文人叙写的重要主题。由于疫灾的突发性和扩散性导致的急遽危害往往持续叠加,此类述哀诗的抒情饱和度超出寻常,叙事进路亦显曲折而盘桓,是灾难书写中较突出的一脉。晚清闽台地区疫灾多发,是特殊的气候因素与战乱频仍共同作用的结果。借由郑孝胥述哀组诗及其时空叙事,林豪《逐疫行》的寓言叙事与社会隐喻,许梦青《苦疫行》、洪纟需《检疫叹》等以乐府形制直切现实,在持守与新变、曲直与隐显的消长中,可见晚清时局下诗歌书写疫灾、介入公共社会的多重向度。无论是叙事模式多样化中呈现出的结构性演进,还是《叩阍辞》直斥当道流露出的抗争精神,都彰显着近代光芒。 关键词:疫灾书写;闽台诗人;时空叙事;社会隐喻 谢 丽 文以致治与符号建构: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 摘 要:近代诗中的黄河书写呈现出不同于古代书写的新事物、新理念、新精神,从审美取向来看,一扫前朝的纤弱之态,表现出高瞻豪健的美学旨趣,展示了一代士人自作主宰的创造意识;面对近代黄河灾难频发和清王朝治河制度的弱化,文化精英们揭示现实问题、探究治理策略,将政治感受、变革理念融入黄河书写中,表现出文以致治的创作精神;基于西风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他们借助黄河书写救国之志、爱国热忱以及中华自信,推进黄河作为文化符号的建构,彰显了黄河文明的精神价值。近代黄河诗篇有力拓宽了文学的题材内容,折射出晚清民初时局下黄河书写对政治的介入和对文化的建构,表达了近代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精神取向与审美选择。 关键词:黄河书写;审美取向;创作精神;符号建构 语言学研究 丁喜霞 “首级”的内部结构分析——兼论“名+量”式复合词的认定标准 摘 要:“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复合词,学界对此类复合词的性质、范围、内部结构、认定标准等问题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对于“首级”是不是“名+量”式复合词也存在不少争议。考察汉语史上“级”的词义和词性的发展演变、量词的虚化等级和量词“级”的特点、“首级”的词义和句法特点,“首级”应是“名+名”式复合词,而非“名+量”式复合词,学界关于“名+量”式复合词的认定标准应作补正。“名+量”式复合词应该满足句法形式、语义、句法功能三个方面的条件,不能仅凭“级”可以单用作量词就认定“首级”是“名+量”式复合词。 关键词:首级;结构;“名+量”式复合词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1篇) 曾小燕 东南亚行业中文教育现状、特点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行业中文教育在服务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区域,该地区的行业中文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东南亚行业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培养机构呈现校际、校企、政校企三种联动模式,中方协助推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具有国别差异性特点,授课内容与方式紧贴社会需求;然而,该区域行业中文教育存在校企联动模式落实困难、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中方应协同东南亚各国打通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构建行业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模式;拓宽行业中文双师型师资来源渠道,协同制定双师型师资专业能力标准;共建共享行业中文教育资源,应用人工智能助力行业中文数字教学资源的研发;制定行业中文课程参考标准。 关键词:东南亚;行业中文教育;“中文+”;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 陈宗花 20世纪90年代师范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发现及历史意义 摘 要: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后,推动滞后的师范系统音乐教育发展成为音乐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围绕如何实现师范系统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目标,国家教委从教育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层面、中国音协从具体操作层面、音乐界从教育实践层面,对师范音乐教育发展做出全方位探讨,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师范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构中国特色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奠定了牢固基石。关于师范音乐教育“师范性”问题的讨论延续至今,显示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紧贴时代并保持理论前瞻的特质。 关键词:师范音乐教育;师范性;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邵伟婷,雷江华 新自由主义视域下美国融合教育之实践反思 摘 要:新自由主义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引入教育,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教育改革,相应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教育发展,但对特殊学生的不公平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伴随其教育全程,影响深远。不公平体现在特殊学生依旧面临不均等的入学机会,并在重视标准与效率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对特殊学生的隔离与排除,由此带来特殊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因此,我国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随西方的政策和实践,批判性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更优的理论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融合教育;特殊学生 中宣部与教育部“双建设”栏目 编辑学研究 “聚焦编辑主体研究”专题(2篇) 段乐川 编辑家精神:内涵意蕴、认知维度和研究范式——以《戴文葆书信集》为中心 摘 要:独特的编辑家精神,既是影响编辑主体取得卓越编辑成就的重要因素,又是判定能否被称为编辑家的思想尺度。编辑家精神有四个方面内涵,即参与知识生产的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的批判思考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认真精神和文化本位的守望守护精神。认识编辑家精神需要多重维度,即个体与社会维度的编辑家精神观照、历史与现实维度的编辑家精神勾勒、情感与思想维度的编辑家精神素描。在研究范式上需要实现从传记式、作品剖析式向个体精神史式转换。 关键词:编辑家; 编辑家精神; 戴文葆;《戴文葆书信集》 刘英翠 中国特色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泉源与现实启示——以《当代编辑学家学术思想研究》为中心 摘 要:当代编辑学家是中国第一代编辑学家,对中国编辑学的建立有着开疆辟土之功,其基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实际而发展起来的学术思想也对中国特色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理论泉源和现实启示的作用。在理论泉源上,当代编辑学家学术思想分别为编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建立了认知、引领了方向,为学术体系的建设框定了架构、设置了主题,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厘清了因果、探寻了方法。在现实启示上,也为中国特色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了四条路径,即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论“自主”路径、职业责任感驱使的主体“自觉”路径、植根于中国实际的史学“研究”路径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路径。 关键词:当代编辑学家;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当代编辑学家学术思想研究》 何云峰 基于“五性”评价模型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五性”指的是学术期刊的社会引领性、学术严谨性、作者友好性、读者友好性与数字适应性。它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好坏的五个基本维度,它们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研究者运用基于五个维度模型设计的问卷对296名人文社科学者进行数字化调研,参加答卷的学者对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打分不高,仅仅达到合格水平,尤其是学术期刊的作者友好性维度平均得分仅有52.51(百分制)。为了推动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也为了全面改善学界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总体评价印象,要大力加强学术期刊在伦理引领和责任引领方面的能力建设,在学术定位和学术创新方面做大量的努力,既要提升学术期刊的数字适应性又要避免过度追求流量,不能忘记学术期刊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初心。 关键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评价标准;“五性”评价模型
我的笔记